第一版主 > 历史军事 > 南宋不咳嗽 > 125章 后浪推前浪

南宋不咳嗽 125章 后浪推前浪(1/4)

    大宋朝廷此时应该已经有点后悔了,他们也没想到这些商人会有如此大的能量,更没想到一言不合就开打,还能用钱买来这么多兵马。这些事情他们以前都没听说过,当然也不会想到,这就是见识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不管是什么问题吧,事情到了这一步,连谈都没法谈了,谁先服软谁就没底气呗,必须要打一仗看看互相之间的力量对比,然后再琢磨谈判的事情。于是从一二五一年上半年开始,南北就开始对峙,北方的朝廷玩了命的把当初北伐的军队往回调,南边的海峡公司国则是拼了老命的从海外雇佣更多的军队,慢慢向北扩张。一场几万人对几万人的大战迫在眉睫,一触即发。

    这时候还有一个对战局起决定性因素的国家却一直没出声,既没说要支持大宋朝廷,也没说要支持海峡公司国。金河帝国从一二五零年底开始,就一直处于对外沉默状态。

    不过这种沉默只是表象,外人看不出来,但是帝国内部却也是一片风声鹤唳。泊蛟领导的政府不想让帝国直接参与大宋内乱,他的意思是继续充当调停者,逼着大宋朝廷收回那些不太靠谱的政令,然后让商人们也退一步,大家坐在一起好好谈。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自治城市再多几个,朝廷再找个背黑锅的,把当初撕毁约定的事情抹过去就算了。

    这种思路很符合洪涛的一贯作风,文南也是这么认为的。他觉得改变大宋不一定非要流血打仗,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,用不了几十年,大宋朝廷就没什么用了。到处都自治了,大宋的政体自然就会改变,而且是和平转变,形成一个类似联邦的模式。到底要不要皇帝这个东西,到时候再说。

    可是这种决议一出台,立马就引起了在野党的不满,他们在议会里也有议员,只不过并不占多数,但是已经有了发言权。青年党在议会里提出了对现任政府的不信任案,说白了就是要把泊蛟领导的政府赶下台,提前一年半进行选举,起因就是大宋的政局突变。

    其实在大宋朝廷刚刚决定要迁都、征调商船的时候,国防部里就有人提出了大宋恐怕要内乱的猜测,也赢得了很多军官的支持。

    青年党的主要力量就是政府中下层官员和大部分青年军官,于是这件事儿就被他们提到了政府工作会议上,要求帝国政府早作准备,趁着大宋内乱的机会,一举拿下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。然后从殖民地大量调集军队,开始向北推进,最少也要打到长江一线,并且就此占据不走了,和大宋朝廷划江而治-->>

猜您还喜欢看